莒南县农业农村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打算-黑人巨大videos精品_亚洲精品色情影片_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播放_国产成_人_综合_亚洲_国产

黑人巨大videos精品_亚洲精品色情影片_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播放_国产成_人_综合_亚洲_国产

朗读

莒南县农业农村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打算

来源:莒南县人民政府网站 打印

2024年,在县委、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县农业农村工作坚持以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为引领,锚定“走在前、进位次、提水平”,紧紧围绕全市“12345”乡村振兴总体思路,加快推动产业链条优化升级,促进城乡融合发展,全力打造乡村振兴“莒南好例”。

一年来,省政府副省长陈平专程赴莒南调研花生产业,并批示2次;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、种管司司长潘文博对莒南粮食生产作出批示;莒南县“启动‘五良’集成新引擎 跑出花生高产加速度”等9个改革案例获省级以上推广;莒南白茶品牌打造被写入全省《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,豌青茶业、兴祥食品获评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,其中,豌青茶业是全市唯一一家茶叶类省级龙头企业;发布了《莒南白茶加工技术规程》《沂蒙红茶加工技术规程》2项团体标准;累计承办全国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观摩交流会等市级以上会议16次,在国家级、省级作典型发言5次;取得2项被省农业农村厅通报表扬的成果;市级以上农业行政处罚优秀案卷4个,其中省级2个;先后在《人民日报》《农民日报》《大众日报》等媒体发表文章44篇,《山东新闻联播》《齐鲁先锋》等先后报道我县经验做法6次;我县被评为山东省农产品出口标杆县。

一、2024年工作情况

(一)持续增强稳产保供能力。全县夏粮面积49.73万亩,单产397.93公斤/亩,总产量19.79万吨,同比增加1.88%;秋粮面积61万亩,预计亩产423.1公斤,同比增加1.34%。前三季度,全县生猪存栏44.66万头、出栏76.01万头,家禽存栏1901.60万只、出栏6602.35万只。全县1953家养殖户通过“生猪贷”贷款2.9亿元,居全市第一。

(二)推动产业链条优化升级。投资28.5亿元建设玉皇粮油智能制造、“薯镇飘香”、厉家寨大樱桃三产融合、北方国际云茶仓等项目,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。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24家,居全市第1;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4家。1—11月份,规上食品产值达235.96亿元,同比增长6.32%;新招引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22个、总投资38.88亿元。

(三)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投资1.08亿元在全县99个“百千工程”村实施了380个项目,配套基础设施,发展特色产业,改善村容村貌。5个省级和美乡村已建设完成。做好“四原”文章,打造了石泉湖“百千工程”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,在全市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中位居第2,被评为全市乡村振兴十大“好项目”。按照“五域共治”要求,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。

(四)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。与省农科院、山农大等科研院校合作实施各级试验示范项目106项。莒南春阳合作社“山花9号”花生品种实打验收729.6公斤/亩,获全省花生高产竞赛第一名;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,初步建立了建管巡维一体化模式;组建10个农业技术推广专家服务团,推广先进农业技术32项,覆盖率95%;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累计942.464万元,推广各类农业机械1154台套,农机化作业综合水平达到90.99%;全县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2942家(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家、省级29家、市级122家),全托管土地3.8万亩。

(五)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。培育市级鸿雁人才283名,选树沂蒙“四雁”人才10人,市县镇三级“乡村好青年”230名,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3个,新认定县级非遗项目35个。开展五星合作社“评星定级”,评选三星级以上74个。发放“四雁振兴类”贷款1.86万笔、37.18亿元。累计举办“耕耘者”振兴计划、冬春农民培训等各类培训班33期(次),培训高素质农民、农业技术骨干等2967人次。

(六)提升乡村治理水平。推进落实“一村一账户”,全县所有村镇开通了村级银行账户、“银农直联”网上支付系统。全县录入“沂农云”三资平台资产39932件、资源19381件、合同36402件,实现信息化管理。“一村一策”制定清廉村居建设方案,完成78个三类村建设。全县农村产权类项目成交496个、金额4865.45万元,交易量、金额居全市县区第一。做好农村宅基地管理,共核实住宅类图斑4批次,处置完成8处。全县12个镇街启用农村宅基地线上审批,完成线上审批9宗。

(七)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农业。推进“1+6+N”畜禽粪污收集处理体系建设,1处县级粪污中心已达成框架合作意向;建成镇级粪污处理中心4处,年处理能力50万吨、秸秆15万吨。全县“三品一标”有效用标52个,其中绿色食品26个、无公害产品13个、有机食品8个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。

(八)持续做好底线工作。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工作。反馈监测预警信息16182条,新认定监测帮扶对象14户40人,均落实帮扶政策。开展衔接资金项目建设投资16564万元,完成53个项目建设。收取项目收益4207万元,帮扶贫困人口8450人次。全力保障食品安全。检疫生猪49.1万头、禽1.49亿只,各类检疫落地回收率均达99%以上;完成农产品定量抽检884批次,合格率98.64%,完成蔬菜水果农残速测3万余批次;查办农资、畜牧违法案件共105件,罚款金额151.796万元;检查入境及过境动物及产品运输车辆996车次。全面做好“五实”工作、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行动、涉农信访“清零”行动,真正做到清正廉洁,为民服务。

二、存在的问题

一是产业体系还需加快完善。经营主体多而不强,规上企业少,产业链条短,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,附加值不高。

二是合作社载体作用还未充分激活。合作社在五良融合中的载体作用发挥不明显,对良种、良田、良技、良机集成推广引领作用不突出,联农带农效果不显著。

三、2025年工作打算

2025年,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“三农”工作的总抓手,以工业思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,探索一个路径,攻坚四项难点,做强四大体系,培树五大品牌,抓实四个保障,守牢四条底线,不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,奋力打造“宜居宜业宜游”现代化莒南好例。

年度目标:①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8亿元、增长4.9%以上;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495元、增速保持7%以上;③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;④食品产业产值达到285亿元、增速10%。

(一)探索一个路径。以全市城乡融合发展试点为总抓手,聚焦“三有”目标,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。一是有稳定收入。加快12个镇域工业集聚区建设,完成大店、石莲子、相沟3处地产品加工园区建设,力争打造1处技术先进、附加值高、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集群,带动10万名农民就近进工厂当工人,让农民有活干、有钱赚。二是有消费场景。充分挖掘厉家寨、石泉湖、渊子崖等红色资源和山水资源,打造精品旅游路线,串联优质农产品基地和文旅节点,沿途布局采摘园、农家乐、民宿等,推动城里人下乡入园、农产品进城入市。三是有配套服务。坚持生活服务、生产服务两手抓,以青年社区建设为载体,持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,健全孝善食堂、爱心菜园等公共配套服务,推进人才、科研院所技术、社会化服务等农业生产配套服务,努力让农民生产便利、生活舒心。

(二)攻坚四项难点。一是聚焦环境整治难,开展农村人居环境连片提升行动,打造6个连片提升示范镇、10个连片提升整治镇、16个示范片区、80个示范村、100个示范巷。以“胡同长”制实行网格化管理,实行“五域”整治,配套建设小广场、小菜园、小花园、小停车场、小市场、小绿地等“六小”场所,推行认建认养认管、门前“三包”制度,建设环境美、生活美、产业美、人文美、治理美的宜居乡村。二是聚焦加工项目招引难,开展“农业项目招引突破年”,建立莒南籍在外农业产业类人才库,依托莒南在外人才,以人才招商;结合镇域产业特色,强化资源集聚,加快推进16处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,推动产业集聚,以产业吸商;全力打造“莒南花生”“莒南白茶”等区域品牌,积极申报“好品山东”、省知名品牌等,以品牌引商。2025年,招引落地农业项目30个、总投资40亿元。三是聚焦青年人才培育难,做好中组部村党组织后备力量培育储备试点,完善选、育、用机制,力争培养30名在全县有分量、全市有影响的拨尖青年人才;用好创业比赛平台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等,评选新型职业农民职称。四是聚焦电商产业提升难,加强与各电商平台合作,强化电商人才技能培训,充分利用各类直播助农、“齐鲁农超”等线上平台,推动农产品上行。整合邮政、供销、物流配送资源,打造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、镇级电商公共服务站点,构建县、镇、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,畅通农产品“出村进城”内循环。

(三)做强四大体系。一是花生体系。制定花生产业两年发展规划,争创国家花生技术创新研发中心,实施国家级大花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、花生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项目,发展一批小而精的“单打冠军”,扩大夏花生种植面积,实施夏花生良种统供补贴2万亩,在全县建设5个百亩田、4个千亩方、3个万亩片,打造3个高油酸花生千亩片、2处良种繁育基地。推进玉皇二期项目、金胜花生科技产业园二期建设,加快打造花生贸易集散中心,促进花生产业农文旅融合发展。2025年花生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20亿元,助力“莒南花生”品牌弯道超车。二是茶叶体系。制定茶产业两年发展规划,按照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中“开辟‘莒南白茶’等高端品牌新赛道”的要求,实施莒南茶提质增效项目,做好茶叶品种优化,开展茶叶加工企业改造提升行动,提升2处高标准规模化茶叶加工厂。推进北方国际云茶仓二期项目,打造集茶叶种植、加工、包装、销售为一体的北方茶叶集散地和产业高地。2025年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0亿元。三是甘薯体系。加强与山东省农科院、山东农业大学、青岛农业大学等产学研合作,选用早熟脱毒种苗“龙薯9号”,推广大垄双行平插、覆膜微滴灌等技术,提升甘薯种植品质,实现“一年两季”。依托甘薯产业发展中心,做大做强育繁种加储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。2025年甘薯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亿元。四是樱桃体系。开展大樱桃新品种引进、筛选、繁育及推广应用,培育有竞争力的大型果品加工龙头企业,做大做强大樱桃初加工,提升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。2025年樱桃全产业链产值超过5亿元。

(四)培树五大品牌。一是样板片区。加快推进齐鲁样板示范区和衔接推进区建设,持续推动“百千工程”建设,实施“五化”工程、打造“六小场所”,推动村企合作发展共富产业,实现连片规划、连片共建、连片发展。二是大田高标。在大店、壮岗、朱芦、坊前4个镇开展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,实施三年有机肥还田行动,持续提升地力;依托合作社进行土地规模适度集中,鼓励多种经营主体、多种合作方式共存,创新建管用一体化模式,实现“小田变大田、成良田、能高产”,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。三是循环农业。围绕“1+6+N”总体规划,重点推进投资2亿元、占地180亩的莒南东方国惠生物科技公司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建设,力争2025年6月投产运营;规范运营庄氏、兴硕、农环绿品、九坊生物等4处粪污处理中心,新建板泉、坊前2处粪污处理中心;在全县建设50处粪污收集处理点。推广种养加全链条等“6+1”循环农业模式,推进16处循环农业示范园区、48处“小而美”循环示范基地建设。四是生态渔业。支持产控集团在陡山水库开展大水面生态渔业试点项目,发展“增殖渔业”“增殖渔业+健康生态养殖”“增殖渔业+健康生态养殖+休闲渔业”等生态渔业模式,实现“一水多用、多方共赢”,全力打造“人放天养、以鱼净水”的莒南净水渔业区。五是村社共建。深入推进实施党(工)委书记领衔示范合作社工作,梯次带动第一书记村等领创办合作社,培育新建30家、提升改造52家合作社,健全联农带农基层组织体系。充分发挥合作社载体作用,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,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,推动“五良”融合发展,实现合作社有发展、土地产出有效益、农业生产有提升。

(五)抓实四个保障。一是抓合伙人。通过摸底排查理清供需家底、总结模式强化示范带动、业务指导强化服务能力、专班推进强化组织领导等措施,深度挖掘培育一批有资源、有实力、有情怀的“三有”乡村振兴合伙人,推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。二是抓资源盘活。对全县的闲置厂房、学校、宅基地等资源进行摸底排查,根据镇街产业规划进行招商,因地制宜稳妥推进闲置资源盘活,让村集体经济“强起来”、让村民“富起来”、让乡村“美起来”。三是抓金融助力。继续推广“四雁振兴类”贷款及“生猪贷”“木梳贷”“草莓贷”“白茶贷”等特色产业贷款,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,精准匹配乡村产业差异化信贷需求,拓展贷款渠道。四是抓市场销售。加快现代农产品物流园项目建设,提档升级一批中小型农贸市场,每个镇街确定2—3个特色农产品,集中组织进商超、进市场、进社区,建立农产品稳定产销渠道。用好三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、加工供应基地,拓展农产品国内外销售市场,提升农产品附加值。

(六)守牢四条底线。一是规模性返贫底线。持续加强项目资产后续管理,将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纳入镇街便民服务事项,落实好“两不愁三保障”政策。二是农产品安全底线。推动“五良”融合,持续开展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,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0万亩、总产量稳定在9.1亿斤以上。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,实现绿色、可持续发展。分类处置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住宅类图斑,防止耕地撂荒及“非农化”“非粮化”。三是畜产品稳产保供底线。稳定畜禽产出,确保生猪存栏50万头、年出栏生猪110万头,牛3万头,羊10万只,家禽1.2亿只以上。扎实做好春防秋管,推进强制免疫“先打后补”;加大屠宰企业监管,深入开展“瘦肉精”、兽用抗生素等专项整治行动。四是执法监管底线。持续开展农资打假、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执法及违法违规调运整治等专项行动,加强粉尘涉爆、涉氨制冷、有限空间、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的指导督促和隐患排查整治,保障生产安全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我们期待与您沟通
通过了解上述内容,您肯定有话要说吧?任何想说的话,您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我们进行沟通。

主办:莒南县人民政府
承办:莒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
网站标识符:3713270017   鲁ICP备06010595号
鲁公网安备3713270237133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