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莒南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
昔日闲置的老厂房、空心院,如今变身机声隆隆的“共富车间”;曾经的留守村民,如今在家门口成了领工资的“产业工人”。今年以来,莒南县坪上镇以“共富工坊”建设为引擎,通过盘活闲置资源、吸引人才回归、创新经营模式,探索出一条“产业进村、群众就业、农民增收”的乡村振兴新路径,一幅生机勃勃的共富新图景正在这里生动铺展。
盘活闲置资源,“沉睡资产”变“活力源泉”
在坪上镇清泉林村的手工食品加工共富工坊里,几十名女工正熟练地包着粽子,动作行云流水。这个热闹的“增收车间”,前身竟是一个闲置多年的旧锅炉房。
“活儿不累,时间灵活,一天能赚百十块钱,关键是守家待地的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,心里踏实!”正在忙碌的村民孙秀娥笑容满面地说道。
清泉林村的蜕变并非个例。今年以来,坪上镇对全镇9个工作区、50个村庄的闲置资产进行“全域体检”,系统梳理出23处老旧厂房、47个空心院,共计1.2万平方米的闲置空间。一张清晰的“闲置资产清单”被绘制出来,各村据此因地制宜,将这些“沉睡资源”激活改造为发展的新空间。目前,全镇已建成此类“共富工坊”33个,成功带动1200余名村民实现“家门口”就业。
汇聚人才活水,“外部输血”变“自我造血”
工坊要持续发展,关键在人才和项目。坪上镇深谙此道,将“引才兴产”作为工坊建设的核心动力。
“家乡的诚意和好政策,让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。”坪上镇竹园村亚欣电子共富工坊负责人赵彦杰感慨道。2017年,在日照经营电子加工生意的他,在镇村的主动对接和优惠政策吸引下,毅然决定回乡办厂,如今他的工坊已为周边6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。
这得益于坪上镇建立的在外人才联系机制。通过“节日拜访”、“乡情联络”等方式,当地积极向在外乡贤推介家乡变化和创业机遇,并以创业补贴、租金减免等“定制礼包”降低创业门槛,成功吸引了一批像赵彦杰这样的优秀人才“凤还巢”。据统计,全镇新增的25个工坊项目中,有8个由返乡人才直接投资建设,11个承接了来自日照、青岛的外贸订单,人才回归的效益正持续放大。
创新经营模式,“单一路径”变“多元格局”
为避免同质化竞争,坪上镇在实践中总结出自主经营、合作经营、租赁经营、分散经营及灵活经营五种模式,鼓励各村根据自身特色选择最适合的道路。
石河村的“乐林食品”工坊是“党支部领办合作社+共富工坊”模式的优秀范本。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,集中村民1300余亩土地入股,规模化种植板栗、小麦等作物,并直接供应给工坊进行标准化精深加工。产品通过统一品牌和渠道销往全国,既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难题,又通过加工提升了附加值。村民同时享有土地分红和务工工资两份收入,真正实现了“一季丰收、全年增收”。
如今,从食品加工到电子组装,再到农产品精深加工,形式多样、各具特色的小工坊在坪上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它们虽“小”,却汇聚成推动强村富民的巨大力量,正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。